抚养残疾侄女长大,服侍瘫痪在床的父亲,将小叔、小姑拉扯大并帮他们成家立业……在盐城市滨海县天场镇徐丹村,普通农妇张秀云历经磨难却依然乐观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。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,张秀云用大爱诠释长嫂如母的情怀,用朴实、善良与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“嫂子说句话,比母亲还管用” 1984年,张秀云经人介绍认识了丈夫徐红兵。徐红兵家境贫寒,在家中排行老大,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。弟弟和妹妹年纪都不大,最大的读高中,最小的才上小学。对沉重的家庭负担,张秀云毫不在意,义无反顾地嫁了过来。嫂子的辛苦被弟弟妹妹看在眼里,他们常说,“嫂子说句话,比母亲还管用。” 因为生活负担较重,丈夫常年外出务工,公婆身体又不好,张秀云就多照顾些老人,带着五个弟弟和妹妹一起生活,家里13亩地主要靠她种。早上天没亮就要起床,到田里把农活干了,回来还要赶在小叔小姑们上学前把早饭做好。送走弟弟妹妹后,又开始照顾老人,喂饭、喂药、洗脸、换洗衣服……平时她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。 公婆身体不好,张秀云又专门向别人学习按摩,经常给老人捏肩捶腿,公婆十分感动,逢人就夸儿媳妇勤快、孝顺。“丈夫在外做钢筋工,她一人在家种13亩地,把一家照顾得妥妥的,可称得上是我们这里孝亲敬老的典范。村里人都夸赞她。”村党支部委员徐邦楼提到张秀云一口的称赞。 在嫂子的拉扯下,几个孩子长大后一步步可以独立了,日子也在慢慢变好。小叔参加工作后,将每月工资都交给嫂子,希望能补贴点家用。张秀云说:“我和你哥不要你们的钱,这些工资由嫂子给你攒着,以后买房娶媳妇用。”后来,小叔就在嫂子张罗买好的房子里结婚成家。逢年过节时,他们还是习惯性聚到张秀云家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 含辛茹苦,把残疾小侄女养大成人 在娘家,张秀云有姐弟3人,她排行老大。1993年,她最小的二弟结婚后,生下一个女婴,患有先天性脊柱弯曲。弟媳在孩子10个月大时,离婚出走。张秀云看着束手无策的弟弟和年迈的母亲,不忍心看还在襁褓中的小侄女受苦,没和丈夫商量,就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:把小侄女带回家中抚养。可是,此时她婆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和5个小叔小姑。 由于小侄女朦朦天生残疾,抚养起来要比正常孩子艰难得多,仅喂奶花费的时间就是正常孩子的四五倍;刚换上的裤子又被尿湿、吃进嘴里的东西又吐出来、刚躺下又吵着要起床……张秀云这些年很少睡一个整觉。但无论如何艰苦,张秀云都没想过要放弃。 “很多人都说,这个孩子活不了多长时间,劝我放弃。可是,那是一条命啊!”就这样,在姑姑的呵护下,朦朦慢慢长大了。虽然腰直不起来,手臂和腿像玉米秆差不多细,个头一直如十二三岁的孩子一般,但是已经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。 2013年,在张秀云的奔波努力下,朦朦去了一所残疾人学校上学。如今,她在昆山一家印刷厂工作,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。张秀云每天都会和她通电话。“朦朦说要给我买东西,可孝顺呢!”张秀云开心地笑着说,“我让她别买,好好上班,照顾好自己就行了!”
不离不弃,将瘫痪父亲接回家照料 “她不仅抚养侄女,还一直照顾着瘫痪在床多年的老父亲。”邻居李梅芹一直与张秀云亲如姐妹,不无感慨地说,“我们是看着她一路辛苦走过来的!” 父亲患有类风湿的老毛病,全身关节僵化,行动困难。2012年,张秀云的母亲去世后,瘫痪在床的78岁父亲无人照顾。“我是老大,我不照顾他,谁来照顾呢?”为了便于照顾老父亲,她和丈夫商量将老父亲接回了家。给老人喂饭、擦洗身子……张秀云付出了常人无法体会的艰辛。耕耘田地、下厨做饭、照料病人,她每天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陀螺一样,忙得团团转。
就在这时,张秀云又一次担负起照顾侄子的重任。她的二弟再婚后,又生了一个儿子。2006年,孩子8岁时,二弟夫妻俩离婚,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。“我妈去世后,侄子跟着我爸也来到我家。”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、正在读小学的侄子、残疾的侄女,张秀云一个都没有舍弃。“张秀云的老父亲在2018年6月去世,小侄子住校读高中,小侄女也工作了,她总算是轻松点了。”邻居李梅芹感慨地说。 张秀云的“孝”和“爱”得到社会的认可,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,有的就是爱、就是善、就是责任、就是担当。
|